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廉政时评 >> 正文

敢于担当不是出风头

发布时间:2018-05-18 来源: 作者:王晓河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担当精神,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把坚持原则、敢于担当作为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把忠诚、干净、担当作为衡量领导干部是否合格的重要标杆。他认为,“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当然,敢于担当,是为了党和人民事业,而不是个人风头主义,飞扬跋扈、唯我独尊并不是敢于担当。”总书记的话,为敢于担当定了性、指了向,既消除对担当的曲解和误解,也对担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担当的底蕴是无私无畏。为政贵去私,担当须奉公。金末元初的元好问诗云:“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清代的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古人尚有此境界,党员干部身在公职、责在公务、事在公益,担当更要公字当头。必须明白,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掺杂使假,所谓“担当”必出乱子。把一颗公心坚固起来,诚心正意、光明正大、凝心聚力。倘若只为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只想着为个人和小集团利益去“担当”,既无真功夫,也难有好效果。所以,理直气壮,不可飞扬跋扈、唯我独尊、滥用职权,而要谦虚为怀、甘当公仆、忠诚履职尽责;受到挫折和委屈,不可怨天尤人,而要挺直腰板,敢啃硬骨头。心底无私天地宽。每事当前,总是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敢于旗帜鲜明,敢于动真碰硬,始终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如此担当方受人拥戴。 
  担当的精髓是尽心尽力。担当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要“自觉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担当不是上推下卸当“二传手”,而要把工作抓在手上、干出成效。担当,在需要时毫不犹豫挺身而出,站前头、挑重担,激发自己的全部能量,去创造、去拼搏;在平时一心扑在工作上,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担当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自觉。没有自觉,担当无从谈起。“不用扬鞭自奋蹄”才是担当的真谛。尽心尽力要不懈怠,特别是在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上,不能有半点马虎,时刻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醒,有“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自觉。要不怕苦,乐于尝苦味、出苦力,在“建功必有我”中体味甜、享受乐。要不作秀,诚实做事,绝无虚假;认真做事,绝不糊弄;知行合一,绝不躁动走神。这样,把责任、忠诚、热爱倾注在工作中,才会令人肃然起敬。 
  担当的品格是谦虚谨慎。担当必然要出头,往前冲,带头干,但不是出风头,不是显摆、张扬、炫耀自己,不是捞取政治资本,而是要把事干好,保持沉着稳健和谦虚谨慎的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曾讲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的故事,很有感触地说:“我们的干部都是党的干部,权力都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更应该在工作中敢作敢为、锐意进取,在做人上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保持谦虚谨慎,就是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谨言慎行。要自强不自傲,苏轼说:“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学会用辩证的眼光观察事物、分析问题,不断增强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不断提高驾驭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要果断不武断,冷静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批评,集众智而深思熟虑,始终做到有根有底有效果。要自信不自矜,不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不满足于一步之进,把成功作为一种激励自己继续前进的力量,始终“更上一层楼”。 
  “我们的事业是一点一滴干出来的,我们的道路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在新的征途上,党员干部发挥“头雁效应”,关键在担当。不负新时代,不负党和人民重托,有担当的勇气,有担当的能力,有担当的质量,就会做好一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