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总源头。中华民族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决定着中国特色的道路选择。
昨天、今天和明天,历史、现实和未来,一脉相承。中华文化的底色,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历史中有文化的根,只有用心进入历史,唤醒对民族过去的记忆,才能在历史的回放中汲取力量,坚定文化自信。5000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灿烂辉煌。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就迎来了人类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一次文化大繁荣,儒家尚“仁义”,道家崇“自然”,墨家讲“兼爱”,法家倡“法治”,各种流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百家争鸣、和而不同。中华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关注人与人的关系,崇尚和谐、追求大同。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一个民族的强盛,不能没有共同的精神追求。在中华文明发展中孕育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成为民族自信的底气。
看现实、想未来,历史的思考是前提。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绝非偶然,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走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道路。任何国家的制度设计,必须根植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否则就会水土不服。我们民族无法照抄照搬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走出适合自己历史和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从中华民族5000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是从1840年以来追寻民族复兴的历程中走出来的,是从中国共产党95年艰辛探索、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走出来的,是从新中国60多年接续发展中走出来的。历史才是最好的老师!
自秦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最大特色就是追求国家统一,家国天下是中华民族的特有情怀,修齐治平、正心修身是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只有中国把“国”叫做“国家”,国和家不可分离,一个家就是国的最小单元,若干个家合起来就是国,治好家才能治好国。中华民族就如同一个大家庭,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决定了,我们民族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主轴,13亿人的中国必须有一个中流砥柱,否则就将是一盘散沙、四分五裂。这个中流砥柱,就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过去和现实都雄辩地、决绝地证明,这一历史性选择符合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符合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必须倍加珍视和尊重历史、人民作出的正确选择。
文化差异性构成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使世界更美好。忽视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想把全世界的文化变成单一文化,只能是无视历史的痴人说梦。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中国的未来绝不是西化,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不在于发展阶段的差异,根本在于文化DNA的不同。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都必然是“中国特色”。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
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指出,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我们有信心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这份自信来自历史、哲学和文化的思考,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总源头。
中华文明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的地中海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都拥有连续的历史纪年和文字记载,成为东西方文化的重要源流。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西方文字是表音的,中国象形文字是表意的,每个文字都讲述着一个故事。中华文明5000年绵延不断,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唯一没有干涸、没有断流的文明,我们祖先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沿用至今,从殷墟甲骨文到今天的汉字,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文明脉络。中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凝聚着深邃的中国哲学智慧。中国之所以人口众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中医,一把草药、一根银针,护佑着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历史上,中国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天文算数、医药饮食等诸多领域,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滋养了自豪自信的民族气质,培育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中华文明有着一套完整的规则和秩序,形成了深厚的文化根基,核心就是“八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就是中华文化的DNA,历经千锤百炼,至今无人敢于挑战。无论今天中国人表面上发生了多大变化,骨子里依然是这八个字。中华文化是家国文化,家国思想根深蒂固,家国情怀一脉相承。“国家”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概念,英文、法文、德文的“国家”一词中都没有“家”的含义,只有我们的国文中才把“国”叫做“国家”。国与家紧密相连,家是国的基础、有国才有家。中华文化是伦理文化,我们的先贤制礼作乐,社会教化同国家治理结合,形成崇德重礼的德治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首要,治国先治家。中华文化还是责任文化,在中国人眼里,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个人对国家、国家对个人,都承担着无限责任,为国尽忠、在家尽孝,天经地义。为官一任,连带着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责任,就应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有深入学习中国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才能理解中华民族所走过的独特道路、所尊崇的精神价值。
中华文明的DNA渗透在每一位中华儿女血液里,赋予我们民族强大的统一性、内聚力和不屈的执拗性格。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整整109年,为挽救民族危机,无数志士仁人奋起抗争、献出生命,他们都是民族英雄、人民英雄。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曲折艰辛的探索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精华融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厚历史文化传承清晰可见、从未止步。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的“特色”二字的最好的诠释。
13亿中国人民汲取中华文明的丰厚营养,拥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这是我们战胜风险挑战、开创美好未来的精神动力和自信源泉。中华民族从来都有这份自信,现在的每一位中国人也应该拥有这份信心。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忠实地记录下每一个民族走过的足迹,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启迪。历史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尊重历史才能赢得历史的尊重,探究历史、追根溯源才能认清现实、把握未来。
了解历史,方知初心。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党史、国史和中华文明史,结合世情、国情和党情,以史为师,旁征博引,大量运用中国典籍典故,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营养和力量,用历史之光照亮前行的道路,彰显了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坚定的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从历史中一步步走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总结经验和汲取挫折教训中不断地成长壮大。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不认真学习和深刻领悟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怎么会知道我们今天所走的道路,就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又怎么能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对中华历史文化传承的深刻把握,让我们更清楚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历史中有文化的根。一座遗址、一件文物、一段传说,背后都有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印记。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造就了深沉的历史意识和民族精神。中华儿女无论是生活在国内还是国外,都重视寻根问祖,通过祭祖、节庆等传统仪式,传承家族谱系,慎终追远,敬畏祖先。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中国人爱打破砂锅问到底,弄清楚来龙去脉,无论做什么学问都讲师承、论考据,都要探究历史,从典章、文字、技艺、器物、制度的传统中寻找源头和对现实问题的答案。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知识分子,无论是从事工程技术还是学自然科学或人文科学,没有不熟悉自己历史文化传统的。陈寅恪等学者既研究国学和中华传统文化,又熟悉西方哲学和文明,最终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家;叶企孙等科学家,都既有强烈的科学精神,也拥有很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寻求民族振兴的家国情怀。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知兴替。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能从自己历史中找到今天的影子,现在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是历史的重现。缺乏对历史的学习和思考,就难以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未来发展就会失去方向。忘记过去、割裂历史,文化的生命就无法延续,就等于自断血脉。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大量引用中华文化经典名句,目的就是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根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要通过历史的回放,看清楚我们党在各个领域的继承与发展、坚持与深化,就能明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往历史的纵深看多远、对未来就能看多远,越有历史感、越能把明天看清楚。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把握其思想理论脉络和历史文化源流,把历史摆进去、把自己摆进去,寻根溯源、融汇贯通,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