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务之窗 >> 宣传教育 >> 正文

“贤内助”与“贪内助”

发布时间:2016-06-23 来源: 作者:韩燕妮
 

最近正迷恋芒果台热播的情感大戏《亲爱的翻译官》,除了男女主人公外,剧中男主那位强势、冷傲的妈妈,还有她在剧中反复说到的那句经典的台词“朱门对竹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意就是男主如果娶了门当户对的女儿,就会如虎添翼。如果娶了身世多舛的女主,则一辈子可能会牵连受累。对于她这样的观点,我想大多数人都不会认同。但是婚姻对一个人一生运势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个道理倒是真不假。

纵观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德皇后。在朱元璋领兵征战的年代,她亲手为将士缝衣做鞋。“尽发宫中金帛犒士”,为朱元璋稳定军心,获得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朱元璋为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用法庭、监狱和酷刑震慑臣僚和儒士,诛除异己。马皇后对此很是不满,屡加劝谏,使朱元璋多少有所节制。朱元璋几次要对她的亲族封官加赏,都被马皇后劝止。虽然贵为一国之母,马皇后还一直保持过去的俭朴作风,平日穿洗过的旧衣服,破了也不忍丢弃,并教导妃嫔不忘蚕桑的艰难。遇到荒年灾月,她带领宫人吃粗劣的菜饭,以此来体察民间疾苦。正是受她的影响,朱元璋崇尚节俭、减轻赋税、轻俸薄禄、重罪腐败行为。应该说,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平定天下、开创“洪武之治”的盛世,固然是因了他的雄才大略和励精图治,但马皇后的运筹谋划和苦心经营,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历史上同样的另一位贤后,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她总是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她以预防外戚干政之由拒绝皇上重用她的哥哥长孙无忌,但她却力保忠正得力的大臣。魏征以直谏敢言著称,一次在朝堂上给唐太宗提了意见,唐太宗接受不了,回到后宫还余怒未消。长孙皇后知道后,就改换了朝服,跪在皇帝面前,说:主贤臣忠,魏征敢于提出很多意见,正好证明陛下是贤能的。国家、人民能有这样的福气,我能不祝贺吗?”正是有了这样的贤后和能臣,李世民统治期间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开创了“贞观之治”。难怪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哀不可已已。”他说皇后“每能规谏,补朕之阙”,以后入宫“不复闻善言”。

中国古代对于误君误国的后妃,都冠以“女祸”之名,夏代妹喜就是其中之一。妹喜是夏朝最后一代天子桀的妃子。嫁给桀之后,整日让桀沉迷于“温柔乡”中,桀还专门制造了一个“倾台”,供他们俩玩乐。据说妹喜爱听“裂帛”之声,桀马上命令各地每天进贡丝绸一百匹,让人轮流撕开来给妹喜听。如此浪费民脂民膏,简直天不可恕。当时很多老百姓被逼得家破人亡,走投无路。他们指着太阳骂道:“时日曷丧?吾与汝偕亡!”由于桀专宠妹喜不理朝政,很快他的夏朝就被“方圆百里”的小部落商给灭掉了。再比如唐中宗的韦皇后,她淫乱后宫,陷害忠臣,引发政变,后来又想效法武则天当女皇,与女儿合谋毒死了夫君中宗皇帝,最终导致江山更替,命丧黄泉,实不枉了“红颜祸水”这一骂名。

其实,这样的例子在当今社会中也不少见。“贪内助”现象已成为官员腐败的“催化剂”。薄熙来、文强、张国华等人的腐败堕落,与其妻子的暗合支援、推波助澜密不可分。有的官员家属,利用丈夫手中权力,扮演着“马前卒”和“经纪人”的角色,不断插手各种事务,更有甚者,做起了“收银员”,让公共权力成为谋私的“摇钱树”,难怪某落马官员在锒铛入狱时曾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戴的手铐有我的一半,也有我妻子的一半啊。”

正所谓:贤内助兴家兴国荫及后代,贪内助害国害家殃及子孙。“和衷共济享乐与共”绝不是真爱,适时的监督和提醒,才是真正的相濡以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