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是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记录的是精神病患、心理障碍者以及边缘人的内心世界。作者通过各种渠道,利用所有的闲暇时间,探访精神病院、公安部等机构,对“非常态人群”进行近距离访谈,历经五年整理出了这本书。非常佩服作者高铭阅了那么多非一样的人,还能很正常的编书、出书,看得出来他恐慌过,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便又被拉回岸边,真的很了不起。
之前工作中接触闲散青少年群体、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群体、流浪乞讨青少年群体、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等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他们存在各类各色问题,比如学习、人际交往、性格、情绪、情感、性心理(自慰,早恋,恋母,恋父,暗恋老师等)、考试焦虑、离家出走、叛逆、辍学、网瘾、亲子教育问题;新环境适应不良,人际交往障碍,自卑,失眠,口吃,意志减退等可以自行调控和矫正的心理障碍;抑郁情绪及抑郁、强迫、焦虑,恐怖、神经衰弱等等。解决不了的时候就想,懂得心理学的人简直就是神,这种误解源于对“读心术”、“催眠术”等一系列的一知半解,强烈向往。朋友问,除了你是当初也是留守儿童,你怎么知道现在的孩子心里怎么想?是啊,陆陆续续碰到很多,偏执性,创伤后,工作多年,觉得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了,于是开始上研究生学习心理学。喜欢“变态心理学”,聊,听一位博学的老友讲《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非常之好奇,遍寻而不得。恰巧单位图书室新到一批书,立即借出很快读完,瞬间觉得补脑了。
我是一个比较喜欢闲适安静的人,特别不喜欢看长篇大论的东西,喜欢趣味性强的东西,这也是我变态心理学反复看,别的书基本没翻开多少的缘由。那些高深的逻辑我是想不到的,书中人物有些真的很聪明,如果这些人出来做他们擅长的事,成果会不会很喜人?有一个观点,我非常认可,如果给他们更多的关怀,或许他们会有不一样的命运结果。我们冷眼看他们,他们还觉得我们奇怪,但现下社会做到平等关爱真的很难。对于“正常人”,那些书中的人物仅仅只是一个笑话,笑完嗤之以鼻不再恤顾。那位观察花花草草、研究石头的女老师,她的专注,让人震惊,她不觉得自己有问题,她只是专注的在做她感兴趣的事情。专注,听起来让我汗颜,至少在文中,我读不到她的惰性,她的解释合情合理,她是疯子吗?她是天才吗?那我呢?他们对世界独特的认知角度,对待问题的态度,只是因为这样,他们就不正常了吗?如果将来有一天,大部分人都像他们那样思考,那谁是正常人呢?
我也常常异想天开,当然,有度。他们很简单,喜欢就是喜欢,没有那么多为什么,只是纯粹的喜欢,我喜欢这样的感觉。看到“永生”那段,我想起了“我和僵尸有个约会”的剧情,不管是真是假,随着岁月的流逝,那种孤独感会越来越强。他的那句话“只是因为我有钱,没人认为我疯了,那些没钱的,就是疯子”。呵呵读到了什么了吗?一种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如果是真的,那就是中国几千年社会文化的讽刺。那个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过世的妹妹,后来用一个身体一起生活的姐姐,其实我多少有觉得,医生是对的,很多精神病患者还是有病因的,没有什么是绝对的。
作者讲的很多记录,最终以失败告终,却也不解缘由,而这些人中,太聪明的人太多,究竟天才与疯子,那一线之隔是什么呢?作者似乎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是定力?是控制力?是自我的把控力?不得而知。天才,疯子,正常人,因为天才和疯子都是少数人,才会引起那么大的争议吧?如果将来有一天,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变得独特,对问题的态度极为专注,都在简单而纯粹的生活,那么正常人是不是就不是正常人了呢?我佩服这些人。 (市纪委宣传部 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