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生活方式、文化氛围。
作为一个世代为农的家庭,父亲耿直严厉,母亲性子温和,他们的一生平淡无奇,却用最朴实的言行,于无声处影响着我们兄弟的德操和心境,今天我想通过我与父母的三个小故事来分享我的家风。 擦锅馒头的故事。小时候吃饭都是简单的饭食,没有如今餐桌上这样丰富。记得小时候吃饭,无论餐桌上有多少饭,父母都不允许我们剩下。并从小教会了我们“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诗,我们也自然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吃掉最后一口馒头,喝光最后一滴菜汤,从不浪费。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从小母亲每当炒完菜后,为了不浪费锅里剩下的那点油水,都会让我们撕下一小块馒头去擦干净炒菜锅里的油汁,然后吃下。我那时总觉得那是一种美味,刚刚炒完菜的铁锅还泛着热度,用小块馒头一擦,汤汁油汁都会吸入馒头中,并且馒头擦锅的接触面会微微受热泛黄,有股酥酥的口感。趁热放到嘴里,满嘴飘香。于是,每每母亲去厨房炒菜,我们都会提前撕一小块馒头站在一边,等着擦锅。长此以往,便养成了习惯,如今家里的饭基本都是我和妻子做,但依旧会在炒完菜后,去自然地撕一小块馒头擦锅,然后再去刷锅。仔细想来这样的习惯我从六七岁时开始,讫今已近坚持了四十多年,其或有时我也会指使儿子去做这样的事,儿子也高兴这样做,同样也会赞美那擦锅馒头的味道不错。如今,用小块馒头擦锅的家风有了传人。
虽说现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习惯却不曾更改。这样的小节俭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高贵,但是那一小块擦锅的馒头,却历练了我勤俭的习惯。这样的家风虽不会让我有多大的善举,但依旧会朴实地匡正着我在生活细节中的节俭心态。
挑水的故事。我上四年级时,当时也算是个大孩子了,每逢放假回老家,就必然要承担更多的家务。其中之一,就是担着两只水桶去担水。那时候农村都是以窖水为主,需要用绳索将水桶系好,再放入三四米深的水窖,听到水桶打击水面的声音就猛然将手中的麻绳向一个方向晃动,水桶吃水至满,则弯腰用力,两手换向,每次撤出尺把绳子,水桶则向上移动一尺,直至水桶出窖沿。刚开始,个矮力气小,也掌握不来吊水的技巧,每每下桶都是半桶水,即使半桶水,刚开始挑起来也会压得肩膀生疼,担着半担水还摇摇摆摆,走走停停。有时候肩膀疼了,就把两只手都局促到肩膀附近,向上用力托着扁担,来减轻肩膀的压力。邻居比我大些的小伙伴都已经能挑一担水了,看到我如此形象,便笑话我担着半担水的样子,从远处看,摇摇晃晃一路走来,像“一架被打下来的小飞机”,迈的是小碎步,走得是“之”字路,半桶水还晃得直往外溅水花,狼狈的样子可想而知。但是邻居的大人们都会给我很多鼓励,直夸我长大了,可以替父母挑水了。父母也会说,他们小时候也是被这样“靠”出来的,时间长了就会适应。
水窖离家不算很远,在距离我们家二、三百米的一个碾场里。那时每次放假回去,都会先去拿起担子挑水。时间长了,肩膀也真的慢慢地被“靠”了出来,承重能力陡升,于是我也开始能挑一整担水了。那时,当看到减了一半的工作量,由原来的四趟变成了两趟就可以把水缸灌满时,成就感油然而生。
这一担水,我一挑就是多年,直到家里通了自来水才结束了我的挑水生涯。也是从那时起,我的肩膀可以抵御百十斤的重量,到现在依然可以轻松扛起百八十斤,这能力无疑不是小时候在父母的要求下一点一点从家务活中锻炼出来的。
现在想来,那个年代我们在父母的带动下,不曾有过任何的娇生惯养,吃穿用度也不会有半点的挑肥拣瘦。一切都是按照父母教育那样“吃饭穿衣亮家当”,没有攀比过,也没有想过不劳而获。从小就被父母教育“勤劳朴素”的道理。
正是在父母的带动下,我们兄弟俩整个成长过程中虽然也遇到过很多坎坷,其或有过失败,但从没有放弃对上进人生的努力。现在虽然我们兄弟两个没有大富大贵,但是都自认为过着简单平凡、幸福安康的日子,我觉得这些除了我们个人始终追求梦想的不懈努力外,无不与我的朴实家风有密切关系。父母自小教会我们兄弟生活技能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刚正做人、勤恳做事的道理。并且从小就教育我们不要当懦夫,面对困难要咬紧牙关挺过去,他们这样说的同时,也时时处处示范给我们看。我们也从父母日常的简朴、积极的生活态度中汲取了无限的精神营养,不然绝不会有今天的我们。
第一碗饭的故事。记得小时候家境贫寒、粮食短缺,母亲做好的第一碗饭总是给“爷爷奶奶”,那时我尚小不懂事,不明白第一碗饭为什么总是“爷爷奶奶”。有一次,不知道面短缺还是妈妈做少了,给爷爷奶奶捞完两晚干面后,锅里面条所剩无几,妈妈就给锅里撒了一把盐,然后我们四个人就吃汤面。当时,年少的我极度委屈,赌气不吃饭,被爸爸一顿暴揍。晚上一家人躺在炕上的时候,不善言语的爸爸给我讲起了爷爷奶奶是如何辛苦的将他拉扯大,如何宁肯自己挨饿也不让他饿的故事,教育我要懂得感恩、要懂得回报,更要懂得孝道。
讲起这几个我成长的小故事,脑子里像是在播放一部老电影,过去年月的一幕幕影像如蒙太奇般地展现出来。回眸过去我们和父母生活的一切,感觉好珍贵,好珍贵,更感觉想说的话太多太多。真的想对我的父母说:“这辈子做您的儿女没有做够,下辈子您还是我的爹娘!”
我们习惯说,做儿女的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其实仔细想来,为人父母者养儿不易育儿更难。他们的人生轨迹本身就是一本深邃的百科全书,就是一本鲜活的人生辞典,可是我们做儿女还能再翻多久?
因此,牢记父母的诸多教诲,不数典忘祖,不混沌人生,修行好自我,教育好后代,才是我们每个家庭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家风。而家风的传承不仅仅在于会说,更在于会做。大道理谁都能随口讲出好多,但踏实地善为自己的每一份言行,才是真正的传承。正如先哲林则徐所撰家训“不孝父母,敬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所言那样,孝爹娘,睦兄弟,疼子女,爱家庭才是最好的务实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