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鲜家庭
家庭荣誉:三秦最美书香家庭
家规家训:尊古训,勤俭善诚;勤耕读,知书明理
古训润德身 家风抚人心
刘鲜
在一次“家风家训”的征集活动中,听到有人说:“我们小老百姓连家谱都没有,哪有家风家训传下来”。我家也是,便有些困惑,特意去问父亲,父亲说:“虽然我们祖上没有家谱家训的文字传下来,但你奶奶在世时,我们家的门风好,也是百里方圆有名的啊!”
父亲的话把我的思绪带回到了奶奶的身边。奶奶生活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如同《平凡的世界》中的双水村。那个年代孩子只要能出工就是劳力,就不让孩子念书了,而奶奶却没有因为爷爷的过世而停止孩子们的学习,所以她的孩子们个个有出息。她一个妇道人家不畏艰难困苦挑起生活的重担,并以勤俭善诚、教子有方,在十里八乡出了名。我的童年和学生时期的所有寒暑假都是在奶奶的慈爱里渡过,记忆中,奶奶总是将“古人说”挂在嘴边,用古训来教导我们的言行举止,如:不学礼、无以立;玉不琢、不成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善厚天赐福,德高地养人……
奶奶对“知书明理”有一种执念,坚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期望我长大后成为“知书明理”的人。我还没有到上学的年龄,奶奶就将我送到村里的学校。到了上学的年龄,就送我到父母所在的城里读书。她反复叮嘱我念书要勤奋要用功,用古人的话说“少小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于是我勤奋学习,每年将“三好学生”的奖状呈给奶奶。而每年寒暑假与奶奶共渡的时光也成了我人生又一起点。我陪奶奶去地里干活,奶奶给我讲种植,我教奶奶学识字,奶奶教我剪窗花教我人情世故,并用古训 “一日读书一日功,一日不读十日空”督促我每天坚持学习。开学季奶奶都会塞钱给我让我多买书、多读书,并说“家有万金,不如藏书万卷”。随着年龄和学识的增长,我便深深地感受到烈日之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农活之辛苦和生活之不易,更感叹蓝天白云下黄土高原山山而绵小小村落烟火未央的生生不息,我懂了奶奶的期盼,也懂了小山村的期盼,更加努力学习,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奶奶还有一个执念,就是要将“公家的事”做好。我父亲母亲的工作对她来讲就是天大的事,为了不影响母亲的工作,奶奶将刚出生40天的我,接回村里抚养,使她的生活更加忙乱更加操劳。记忆中,逢年过节,奶奶总是站在硷畔上,望着对面梁的小路,盼着父亲母亲回来,可父亲母亲回来了,她又催他们早点走,叮嘱父亲母亲“公家的事一定要用心,踏踏实实做好,家里有我,你们不用操心”。每次开学,奶奶都不舍得我走,可又催着我快走,也叮嘱我“学习要用心用功,要踏踏实实地学真本领”。我们都走了,她就站在硷畔上望着……。我长大了参加工作了,奶奶走了,但她的身影和叮嘱一直刻在我的脑中。在生活中以善以实待人,在工作中,用心用情用力,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干,每当家事与工作冲突,都会无条件选择工作第一位,即使身患顽疾,也能执着地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敬业奉献,得到组织的认可,多次受到各级表彰,被授予第三届“铜川市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和第四届“陕西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荣誉称号。
《卡尔·威特的教育》书中讲到,孩子从生下来到3岁之前,就已形成了长大之后的一些基本性格素质,奶奶也常说:“三岁看到老”。奶奶的皱纹里孕育出我一生的梦想,也形成了我的人生准则和态度。当我看到《孩子,你真棒》这本书时,才明白“夸赞”的能量,村里人夸赞我好---“知书达理”,夸赞奶奶教养的好,我便一直朝着那个“好”字,努力着前行着。我对孩子的教育也如同奶奶了,甚至也会用奶奶的话来教育孩子,孩子也养成真诚善良、勤俭节约、文明礼貌、勤耕学业的习惯,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北工业大学。在疫情期间,我去中心广场做志愿服务,晚上与儿子视频,发现他也在学校做志愿服务。我们家庭被评为“铜川市书香家庭”、“铜川市最美家庭”。
写到此,我恍然大悟,古训润德身,家风抚人心。我们普通百姓的家风家训虽然没有写在书上、刻在碑上,却在奶奶的唠叨中,在父母的言行中,在孩子的行动中。奶奶挂在嘴边的那些“古人说”不正是中华家风“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吗?我们的先辈虽然没有满腹诗书,却在日常生活中用朴实的话语,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将中华古训潜移默化渗透给下一代,中华美德便流躺在我们的血液中,刻进我们的骨子里,融入我们的言行中,同时我们也用同样的方式传导给我们的孩子。我想,这就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家风家训的魅力,每一个小家庭的家风汇聚成灿若繁星的智慧,传续着最独特的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