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勤廉风采 >> 正文

敢战能胜 成就辉煌

发布时间:2020-04-14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姚荣启

在大庆油田会战初期,“铁人”王进喜为了保住钻机,不顾左腿重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奋战3个多小时制服井喷。 新华社发

时代的列车驶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空中响彻的奋斗的最强音从历史深处不断传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今天,我们回顾人民勤务员时传祥、“铁人”王进喜、“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的奋斗历程,就是要向他们学习,以他们为榜样,发挥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面对斗争任务,要敢于出击,敢战能胜,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讲求斗争方法,在斗争中成就辉煌。

时传祥:一人脏换来万人净

环卫工人作业条件艰苦,收入并不高,而一大批劳动者愿意选择环卫工作,值得人们尊重。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环卫工人楷模时传祥,就是一位令人敬重、钦佩、称赞的人。

有一次,时传祥负责的胡同里修下水管道,淘粪的汽车进不了胡同,停在了离住户大院一二里地的胡同外。当时连续几天下大雨,胡同道路泥泞、高低不平。但是,为了居民住户的干净,时传祥仍是一个院子一个院子地去清扫,一家又一家地去淘粪。装满粪便的桶每个100来斤,时传祥来回背了80来趟,总重量达8000多斤,一直干到下午2点多才将这条胡同的粪便清扫干净。当他回到清洁队换衣服时才发现,自己的肩都磨破了,衣服上血迹斑斑。可他什么也没说,用热水敷敷肩头,第二天,照常清晨3点多去另一个胡同院子淘大粪,清扫厕所。

工作中,时传祥爱岗敬业,不怕苦,不怕累,急群众之所急,再大的困难他都千方百计去解决。他常说:“群众的满意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为了干好淘粪的工作,为居民的生活提供干净的环境,时传祥不仅在体力上付出很多,而且总是千方百计为居民减少困难,提供更多的方便。如一些四合院里住家人口多、粪坑浅,粪便常常溢出,气味难闻。遇到这种情况,时传祥总是找来砖头,把粪坑砌得高一些。有的粪坑掉进了砖头、瓦片或其他杂物,他总是一件件地拣出来。时传祥留心每个院里的常住人口,根据经验就能判断出需要多长时间去淘粪,因此他分管辖区的厕所总是保持得干干净净。

凭借干活的那股认真劲儿踏实劲儿和工作中勤动脑的表现,时传祥当了班长。身份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时传祥的工作表现。班里活干的最多的依然是他,他说当班长就要起表率作用。

时传祥逐家逐院地调查所在班负责的地段,凭着多年的淘粪经验,计算出正常情况下出粪便的数量和需要淘的桶数。这样一算,他跟队里建议:调整劳动组织并开展劳动竞赛。队领导同意并支持他的建议,他们班由原来的8人减到5人,而且劳动效率大大提高了。过去他们班一人一天只背五十几桶,开展劳动竞赛后都背到了六七十桶,甚至八十几桶,而时传祥则背到了九十多桶。他以劳动为美,心里充满自豪。

时代前进,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淘大粪、背粪桶的工作早已消失,但时传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精神不应消失,在新时代仍需传承发扬。

王进喜:“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铁人”王进喜不断奋斗的精神永远定格在大庆油田会战的历史上。王进喜的感人事迹和英雄壮举,在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历史上树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在大庆油田大会战中,王进喜率领的钻井队被编为1205钻井队。那时的大庆,到处是茫茫草原,自然环境恶劣,十里八里都见不到一个人。在那艰苦的年代和艰苦的地方,王进喜和那一代石油工人为改变中国石油落后的面貌,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人拉肩扛运钻机,是王进喜所在的1205钻井队奋战在大庆油田上的第一场硬仗。

1960年3月25日,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日夜兼程从玉门油矿转战到大庆会战。下了火车,王进喜一不问吃,二不问住,见人就问:“我们的井位在哪里?钻机什么时候能到?这里的钻井记录是多少?”尽管得知钻机还未到,但他们一队人仍然当天就奔向井位的所在地,一个仅十几户人家的小屯子,距萨尔图火车站十几里远。

1960年4月2日,从玉门发来的钻机到达了萨尔图火车站,全队人十分高兴。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没有吊车,没有汽车,钻机虽到了,可怎么运输?王进喜和队友们商量,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议论得很热闹。王进喜说:我们大会战也像打仗一样,绝对不能等!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没有吊车,我们37个人就是37台吊车;没有汽车,我们37个人就是37部汽车。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钻机卸下来,运到井场上安装起来!

全队同志都同意王进喜的意见,大家很快动手,把整部钻机拆散化整为零,一件件从火车上卸下来,然后将零部件往井场运。偌大的一部钻机零部件能装几卡车,而且离火车站有十多里地,运到井场谈何容易。王进喜明知这是一场硬仗,但他下决心一定要啃下来。他以身作则,一会儿拉,一会儿扛。经过三天三夜的奋战,全部设备被运到了井场,队员们几乎个个肩膀红肿,手也被钢丝绳磨得伤痕累累,可没有一个人叫苦。

奋不顾身跳进泥浆池压井喷,是王进喜用身躯谱写出的一曲壮丽颂歌。

在胜利完成到大庆后开钻的第一口井后,根据油田指挥部的统一安排,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转战到另一油区杨四屯,开钻大开发试验区的第一口井——2589井。这口井地处高压区,当钻机打到700多米时,突然发生了井喷,强大的高压液柱把方补心冲出井口。液柱越喷越猛,呼啸着一直冲向井架,很快达到十几米,二十几米,眼看一场大事故就要发生。在这紧张的时刻,腿上有伤的王进喜却显得十分镇静,他非常严肃地对大家说:“现在情况紧急,就是搭上命也要压住井喷!”

为了压住井喷,当时唯一的办法是往泥浆池中加水泥和黄土。王进喜果断地组织大家迅速搬来水泥往泥浆池里倒,不一会儿就将几十袋水泥和黄土加到了泥浆池里。可紧接着,大量的水泥沉入池底,泥浆融合不好,比重上不去,还糊住了池底的上水管口,泵不上水来,而现场又没有搅拌工具。

井还在喷,水柱越喷越高,危险越来越大。在危急关头,王进喜不顾自己的腿伤,不顾泥浆烧人,不顾一切危险,扔掉双拐跳进了泥浆池中。他手划脚蹬,用自己的身体搅拌起了泥浆。紧跟着,戴祝文、丁国堂、许万明、杨天元、张志训等同志纷纷跳进泥浆池中,不停地搅拌。上水管线通畅了,水泥和黄土配置的泥浆比重也升高了。经过3个多小时的紧张搏斗,井喷终于被压住了。然而,在池子里的王进喜已经精疲力尽。腿上的伤口被碱性很强的泥浆浸泡得血肉模糊,身上、脸上、手上也被泥浆中的烧碱烧出了血泡。工友们刚把他拉上来,他就昏倒在工地。工友们把他送回队部休息,他清醒后大声说:“不要管我,看井压住没有?赶快大排量循环,别让水泥凝固了,快点儿处理泥浆!”

为了甩掉“中国贫油”的帽子,为了国家的利益,王进喜在工作中顽强奋斗。他常讲:“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在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旗帜的年代,王进喜是当之无愧的“王铁人”!王进喜留下的“铁人精神”是永远激励大庆人、激励我国各行各业广大职工前进的强大动力。

尉凤英:一个心眼地干工作

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尉凤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生产一线劳动时,先后取得17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被评为沈阳市劳模、辽宁省劳模和全国劳模。

尉凤英重视技术革新的拼搏精神、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大无畏精神,至今还留在东机厂那一辈老工人的记忆中。她把生产当“战场”,哪里有困难,她就出现在哪里,就攻关在哪里。一次,车间把三百多项技术难题张榜公布。一个个技术难题被工人们纷纷揭榜,但有一个加工滤油器的技术难题没有人敢动。后来,一个满徒一年的“黄毛丫头”伸手揭了榜,她就是尉凤英。面对这个技术难题,尉凤英说:“再困难,也没有黄继光、邱少云的困难大!”还有一次,厂里试制一种纱锭轴承保持架,有人说,这种进口货,没有精密设备干不了。可尉凤英不信这个邪,又把这个活揽了过来。她说:“只要我们动脑动手,外国人能干出来的,我们也一定能干出来!”在尉凤英的努力下,在工人师傅们的帮助下,一个个困难被攻克,一件件新产品被生产出来。

在车间党支部的支持下,1958年3月6日,车工冯希良、冲压工梁宝清和尉凤英三人成立了全厂第一个技术革新小组。不久,一个小组发展成三个小组,后来又有许多同志要求参加,一个业余技术革新大队就此成立。在生产实践中,技术革新大队不断攻克一项又一项技术难关。

当时,纱锭轴承是我国急需的一种精密产品,但只能完全依靠进口。后来进口断了,尉凤英和技术革新大队的同志们听说后就去请缨,揽下了这个活。在尉凤英的带领下,大家利用车间原有的老式设备,昼夜苦战,很快改装成功了加工纱锭轴承的专用设备,试制成功第一批新产品。可是,产品需求量大,设备能力不足。怎么办?在困难面前,尉凤英没有退缩。她提出了将一把刀改为四把刀的方案,但在试验过程中搞了几十次都失败了。这时,有的同志有些灰心丧气,个别同志甚至提出不搞了的想法。但尉凤英坚定地说:我们不能半途而废,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我们查找原因,坚持试验下去,我们一定能把国家急需的产品大量生产出来。经过坚持不懈地苦心钻研,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设备上的一把刀终于被改成了四把刀。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工的纱锭轴承日产量由800个提高到12000个。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尉凤英在许多革新项目中总是第一个提出方案并带领大家一起干,可她从不居功。她在日记里写道:“一个人和一个小小螺丝钉一样,一个小小的螺丝钉离不开高大的机床;如果离开高大的机床,就失去了它的作用。一个人离开了集体,他将一事无成。”在尉凤英的带领下,几年工夫,他们实现了七百多项技术革新,还为兄弟厂解决了120项生产中的关键问题。仅从效益上说不止几万、几十万,而是数百万,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可说是非常显著的。更可贵的是,尉凤英为企业、为国家带出了一批技术骨干,在企业里营造了一个刻苦钻研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忘我劳动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尉凤英说:“我们这代人,当年在党和人民的培养下,追求的是理想,奋斗的是事业,争做的是贡献。当年和我一起工作的姐妹们,就是一个心眼地干工作。我始终认为一个人在政治上、精神上、情感上富有,才是最幸福的。”

英雄是时代的骄傲。时代发展的道路上,烙印着他们坚实的脚步。时传祥、王进喜、尉凤英,还有许许多多奋战在工作一线的劳动者,像繁星闪烁天空,像朝霞染红天际。他们可尊、可敬、可爱,他们的精神可见、可佩、可感。(姚荣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