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廉政时评 >> 正文

决战脱贫攻坚 | 清水流上黄土梁

发布时间:2020-05-15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作者:

从甘肃省东乡县县城驱车1个多小时,盘过一条条梁峁沟壑,记者来到海拔2400米的龙泉镇荒山村。

  走过一片刚刚覆膜的玉米地,记者见到了74岁的村民马虎成。走进他家的院子,一根白色引水管从屋顶斜架而下,格外醒目。水管一端连着屋檐,一端接着院子中近10米深的水窖。

  除了这口水窖,马虎成家还有两口井。“下雨了要把水储在窖里、井里,但喝水、喂养牲畜、种粮食都要水,不够用。”碰到雨水少的时候,马虎成还要走7里多的山路,去山沟沟里的积水坑打回苦咸水。

  缺水,是荒山村最大的坎,也是东乡县的大难题。“面没有可以磨,水没有只能等。”一句在荒山村家喻户晓的话,道出了村民吃水的艰难。

  东乡县呈中间高、四周低的伞状地形,年均降水量35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却高达1387毫米。受经济发展条件限制,饮水设施建设曾长期滞后,当地群众只能靠天吃水、望水兴叹。

  解决“吃水难”并不容易。东乡县分布着1750条梁峁、3083条沟壑,当地群众散居其中,导致供水管道埋设距离长、落差大,管道破损率较高。雪上加霜的是,湿陷性黄土土质使得管道覆土由于降水冲刷等不断减少,冬天冻管后便无法正常供水。

  去年以来,东乡县开展脱贫攻坚冲刺清零行动,其中一项就是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清零,就是要像过筛子一样查漏补缺,一一攻克群众吃水难题。”该县供排水管理局局长马强说,全县正在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和人饮管道入户改造工程等,逐一排查全县的饮水安全问题,打通供水“神经末梢”,让清澈干净的自来水顺畅流入每一村、每一户。

  荒山村是冲刺清零行动筛出的一个“硬骨头”。站在村西头的一处悬崖边,朝西北方向望去,连绵起伏的沟壑间,刘家峡水库清晰可见。然而,海拔高、落差大、输水距离远、村民居住分散等原因,让“清水流上黄土梁”的梦想曾经可望而不可即。

  问题再难也要解决,东乡县发起总攻。“管道开挖一定要符合标准,填埋土别损坏了管子”“管管相接时反复查验接头”……在荒山村自来水管道施工现场,该县水质检测中心主任赵英祥核查工程质量,指导挖井、埋设水管,与工人们一起加班加点,加快推进施工进度。

  “原先的管道是多年前埋的白塑料管,埋深浅、质量欠佳,供水量也不足,一两个月才供一次水。由于居住分散,有的村民还没接过管道、没用过自来水。”赵英祥介绍,这次全部埋设高标准PE100管材,埋深要求2米以上,并严查工程施工环节、施工程序、材料质量等,高标准完成工程。

  目前,该县已基本解决1.97万户、10.25万人的饮水问题,其中荒山村新建及改造常住村民自来水入户300户、埋设管道总长41.5千米。

  去年11月第一次通上自来水后,马虎成赶紧把家里的锅碗瓢盆、瓶瓶罐罐都装满了水,甚至连水窖里也储满了水。担心缺水、把金贵的水储起来——这是以前养成的生活习惯。

  工程质量事关群众利益、影响脱贫质量。以水管埋深为例,东乡县的冻土层深度约是1.7米,管道开挖深度若是达不到2米,到了冬天冻管爆裂,群众会再次“吃水难”。增加埋深无疑需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而施工点多、铺设管线长、回填土掩埋后问题隐蔽等,为开展全覆盖精准监督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在荒山村55公里外的达板镇上科妥村,铺水管工程正在进行。村民马登保弯下腰,将一根2米长的木棍伸进挖开的土坑里:“深度2米,没问题!”

  2米长的木棍,在东乡县几乎村村都有。该县纪委监委积极动员村民监督小组、村务监督员,对项目实施中工程质量、建设进度以及公职人员履职情况和工作作风等进行监督。“就在我们家门口挖水管,挖不好我们第一个不答应,随时测量、随时监督,效果好得很!”马登保说。

  在脱贫攻坚冲刺收官阶段,东乡县纪委监委联合县委组织部、县扶贫办成立脱贫攻坚督查组,对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责任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对发现的问题,通过提醒约谈、下发监察建议书等方式进行反馈,督促整改到位。

  全方位、“零距离”监督的成效,在保障施工质量中得以显现——据不完全统计,共有28座不合格阀门井、1座200立方米蓄水池被责令拆除重建,140多处、50多公里挖深及夯填压实不够的管道全部返工、重新夯填。

  “今年我们还聘请了‘专项监督员’,紧盯饮水安全、道路硬化等惠民工程,通过实行‘一事一聘任,一事一监督’,打造一支不走的乡村监督队。”东乡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代主任张君峰说。

  为了让村民彻底告别“吃水难”,将供水工程管理好、运行好是东乡县当前饮水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5月10日下午1点30分,荒山村水管员马白克走进马虎成家中:“供水正常吗?水质咋样?”

  水龙头刚拧开一半,一股白花花的水柱喷涌而出,马虎成眼睛笑得眯成了缝:“没问题!”